新时代•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故宫人也将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不断完善“四个故宫”建设体系,为建设一个新时代的新故宫而不断奋斗。
平安故宫

“平安故宫”是故宫博物院最为基础和首要的任务。通过“平安故宫”建设,更好地落实“保护为主”的思想,真实完整地保护好故宫这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自2013年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开展地库改造、基础设施改造、安全防范新系统建设、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等项目,进一步消除火灾隐患、盗窃隐患、震灾隐患及文物库房、基础设施、观众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隐患。

故宫博物院通过建立健全安全保卫责任落实体系和制度,充分利用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和管理手段,通过文物清理、故宫整体保护工程、安防提升、消防提升等项目,逐步提炼和打造有故宫特色、引领博物馆发展方向的安防管理体系、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确保故宫古建筑及文物的绝对安全,同时保护故宫观众安全。“十四五”期间,“平安故宫”将持续完善消防安防建设,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努力打造“全要素覆盖、全时空运行、全方位防控”的智能安防体系。 

文物藏品技术防范系统
文物藏品技术防范系统
开放区域日常消防巡查
开放区域日常消防巡查
消防演习
消防演习
雨花阁建筑及文物防震试验
雨花阁建筑及文物防震试验
故宫博物院应急指挥平台视频监控界面
故宫博物院应急指挥平台视频监控界面
学术故宫
“学术故宫”是支撑故宫博物院事业不断前行的核心。多学科研究的学术团队,若干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一系列高品质的学术成果发表阵地,都是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的组成部分。
从建院之初,故宫博物院延揽了徐邦达、刘九庵、孙瀛洲、耿宝昌等一批老专家、老技师,造就了当时故宫博物院在文物研究、文物鉴定、文物修复、古建保护诸领域专家云集、人才辈出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和相关专业人才,不断建立和完善学术机构设置。 
2003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首次提出了“故宫学”的学术概念,专门成立了“故宫学研究所”,将故宫的学术工作进一步体系化。2012年以来,在单霁翔院长倡导下,故宫博物院又成立了“故宫研究院”和“故宫学院”两个非建制学术平台,创办“故宫讲坛”,成立故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故宫博物院推出“英才计划”,并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开放课题。目前,故宫博物院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截至2020年8月,故宫博物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893人,其中高级职称345人。
故宫博物院拥有《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学刊》《明清论丛》等优质学术期刊,为院内外专家学者提供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明清历史等方面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故宫出版社(原名“紫禁城出版社”)形成了文物艺术、宫廷文化、明清历史三大特色出版板块,出版“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中国考古文物通论”“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故宫经典”等富有故宫特色的系列学术出版物。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工作。陆续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稳步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甲骨文专项、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创新工程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课题,并密切结合故宫博物院自身特点和业务需求,逐年开展院内科研课题研究。
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院
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院
一群修故宫的人
一群修故宫的人
殊今异古——故宫博物院藏石鼓的流传及其影响
殊今异古——故宫博物院藏石鼓的流传及其影响
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
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
数字故宫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故宫博物院紧紧抓住数字技术的发展机遇,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底层支撑,数字资源为基础,数据利用为中枢,应用研究贯穿全程的信息化建设体系。
136.3万张文物影像
48.5万分钟视频素材
236件高精度文物三维模型
经过近20年建设,故宫博物院初步建成“数字故宫社区”,为不同观众群体提供各具特色的优质服务。其中包括中文网、英文网、青少年网在内的官方网站群,“一站式”触达故宫的“数字故宫”小程序,多达10款App(移动应用程序),以及学习强国、微博、微信等多个新媒体官方账号构成的互联网数字服务矩阵。并且通过数字展馆、数字展览等方式让故宫“走出去”,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故宫文化体验。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小程序
活力故宫
昔日的紫禁城,在1925年10月10日宣告成为“故宫博物院”。新时代的故宫,更是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旅游景区“三位一体”的公众服务机构,以展览、教育活动、文化创意产品等越来越丰富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中的文化需求。
近几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等一系列学术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的主题特展;不断设计策划丰富多彩的教育课程,针对各年龄段公众量身设计教育活动,开辟“故宫讲坛”,举行文化内涵丰富的网络直播。
《我在故宫六百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纪录片和综艺节目深入挖掘文物内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获得高收视率、高口碑。故宫博物院与腾讯等公司开展跨界合作,激发青年人创造力,开发游戏、动漫作品。故宫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它们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一直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举办了多项外事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故宫博物院不断加强国际的交流合作,合作举办文物展览、开展文物保护合作项目、进行联合考古、促进国际人才交流,有序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故宫博物院举办“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签署《紫禁城宣言》和《太和宣言》,号召世界各地的文明守护者们宣传保护世界遗产的共同价值观,让保护和传承古代文明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故宫博物院将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力量。
第三届“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嘉宾合影
来院展览
赴外展览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近百年来,故宫博物院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历经坎坷,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取得了古建修缮、文物保护、安全保卫、科研学术、展览开放、宣传教育、出版传播、数字建设等全方位的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故宫博物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思考、积极行动、守正创新,努力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