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余风在清代】
       从清代入关第一代君王顺治皇帝,到后来的乾隆皇帝,均雅好丹青,喜爱古书画并推崇董其昌,其中康熙皇帝尤为突出。康熙平时收集临池古墨迹碑帖颇多,珍藏于密室,万机余暇常常披览鉴赏。他专攻董其昌书法,临仿之作几可乱真。在绘画方面,康熙也接受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以南宗山水为正宗。乾隆皇帝在年少读书之暇,对董其昌的书画也情有独钟,认为董其昌“书画神味萧远,超轶古人”。在紫禁城的内廷西六宫中有一院落名为咸福宫,据《国朝宫史续编》载,它的后殿西室曾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画禅室”。《石渠宝笈》的“画禅室”卷内著录这里所收藏的王维的《雪溪图》、米友仁的《潇湘白云图》等都是董其昌画禅室的旧藏,室因此而得名。室内曾挂一幅董邦达所绘的《画禅室图》,上有乾隆帝的跋语,也提到董其昌旧藏法书名画都收贮在咸福宫。皇帝们如此褒扬董其昌,朝中的一些官僚、士大夫们自然投其所好,于是董氏书画风格风靡朝野,出现了大批的追随、仿效者,如顺治时期的沈荃,康熙时期的姜宸英、王鸿绪,雍正时期的唐岱、董邦达,乾隆时期的钱维城等,均以“董书”为楷模。清初绘画六家“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也秉承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其画风,致力于摹古,讲求笔情墨趣,追求形式美感与平和的意趣。这一时期董其昌的书画所占据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明代,对清代早中期的画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故宫博物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