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归舟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60.8cm,横52.8cm。
本幅自题:“甲申又四月杪,于沙坪坝中央大学获观金冬心用马和之笔法所写风雨归舟巨帧,心神为之一鬯。返乡来,每思写抚,未能也。今日略拾坠饰,涉笔为此,愧甚愧甚,古人之不可及也。甲申五月初九日,终日淋雨。新喻傅抱石并记。”钤“抱石大利”白文方印,“甲申”朱文圆印,“抱石斋”、“其命维新”朱文方印。
甲申为1944年。
傅抱石画雨的作品始于20世纪40年代,应该是蜀地山区多雨的气候给他带来创作的灵感。此后,无论是巴蜀的疾风暴雨还是江南的绵绵细雨,都被他再现于画幅,引人入胜,所以论者常常用“一半山川带雨痕”来形容其画作的特点。谈及画雨,他认为古代画家“不直接画雨,而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到了清代的金冬心,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老师是大自然本身。”自然界触发了他的灵感,为他提供了素材,在吸收中外绘雨技巧长处的基础上,傅抱石成功地表现出原本没有固定形状的雨水的气势,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堪称一绝。
由图中题款可知此图系画家在中央大学观赏金农绘制的《风雨归舟图》时产生灵感,又经反复推敲,方才落笔,其审慎的态度可见一斑。只见一叶扁舟在暴雨狂风中前行,船夫用足力气猛摇船桨,主人撑起雨伞尽量躲避着倾盆而下的雨水。岸边的芦苇为狂风所折,远处的山峦也被风雨模糊成迷蒙的一片。逼真的风雨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间,似能听到风声、雨声、水声、雷声交织出一曲交响乐,荡人心脾。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